钢铁是支撑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工业脊梁。历经七十二载,我国钢产量由新中国成立时不足世界钢产量的千分之一,发展到占据世界钢产量的50%以上,成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钢筋铁骨。

鞍钢,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史上壮美的一页。它诞生了新中国第一炉钢水、第一炉铁水、第一根无缝钢管以及数不清的“新中国第一”;它输送了超过12万名专业人才到全国各地,参与20余个大型钢铁企业和13个省份冶金工业的建设;它孕育了孟泰、王崇伦、雷锋、郭明义等令人敬仰的楷模。

走进占地24平方公里的鞍钢主厂区,“东方红”号老式机车来回穿梭,冷却水塔蒸汽袅袅腾起,热轧厂智能车间井然有序。

鞍钢的疾速发展,寄托了国家经济腾飞的梦想,也抚慰了一代代鞍钢人的青春与荣光。如今,它又提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鞍钢目标,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思路,赴下一个百年之约。

废墟里站起来的工业摇篮

时值建党百年,前来鞍钢博物馆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。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”,馆前广场的展板上字迹遒劲;馆内,上万件文物平静地记录着鞍钢的历史。

鞍钢始建于1916年,它的前身是日伪时期的鞍山制铁所和昭和制钢所。1948年11月,东北全境解放。然而,此时鞍钢大部分机械设备却被窃取运走,破坏极为严重,只留下千疮百孔的工业基地,生产能力几乎为零。

“这里只能种高粱,恢复重建至少需要20年。”一位日本冶金专家曾断言。

为了尽快发展国民经济,党中央要求鞍钢迅速复工。这时,老工人孟泰站了出来,他带领工友刨冰雪、找零件、修高炉。当他喊出“跟共产党走,棒打不回头”的坚定誓言时,数千职工纷纷跟随。他们或肩扛、或担挑、或车推,把器材献给工厂,队伍从厂区径直排到几里外。

短短半年时间,这里就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和第一炉钢水。1949年7月9日,鞍山钢铁公司举行盛大的开工典礼,宣告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诞生。中共中央、中央军委专门送来贺幛,勉励鞍钢“为工业中国而斗争”。

1953年12月,鞍钢“三大工程”——无缝钢管厂、大型轧钢厂和7号高炉竣工投产。到1957年“一五”计划结束,鞍钢产量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年份,每年生产的钢、铁、钢材均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。

1958年11月,雷锋响应国家的号召,来到鞍钢化工总厂,投身到火热的工业化大生产之中。鞍钢雷锋纪念馆馆长尤娜对他的故事熟稔于心:“雷锋刚来到鞍钢时,一心想当个炼铁工人, 却被分配到了车间做推土机学徒工。车间主任告诉他,炼钢光靠几座平炉不行,还需要矿石、铁水、焦炭、煤气等,缺少哪一样都不行。”

大工业大生产就像一架机器,缺哪一颗螺丝钉也不能转动。就这样,雷锋领悟了“螺丝钉”精神,经过勤奋学习,最终当上了“斯大林八十号”推土机手。

从全国调入鞍钢参与建设的“五百罗汉”,到孟泰、王崇伦、雷锋等英雄模范人才辈出,鞍钢以蓬勃的生产力量,持续实现炼铁系统稳产高产。

一组数字清晰可见:1978年,鞍钢的钢产量达686万吨;1988年超过800万吨;2002年突破1000万吨大关;2010年鞍钢与攀钢联合重组,成为生产能力近4000万吨、可生产3000个牌号高技术含量、高附加值钢铁、钒钛精品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。

让“听得见炮声的人”有决策权

巨轮远航,从来不会一帆风顺。

面对下游需求减弱、钢铁产能过剩等外部压力,从2012年起,鞍钢陷入长达5年的亏损期,生产经营形势严峻。这背后,也暴露出国企体制机制僵化等一系列内在原因。深化国企改革、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势在必行。

2016年起,鞍钢集团启动新一轮改革,实施领导人员契约管理,推进干部能上能下;构建工资效益联动机制,实现收入能多能少;推动人力资源优化改革,去产能关闭生产线和企业,亏损企业员工能进能出。

朝阳钢铁就是这一轮改革的受益者。

从2010年到2015年,朝阳钢铁总计亏损近60亿元。负债高企、资金链断裂,被认定为“僵尸企业”,朝阳钢铁不得不着手制定破产方案,拟申请企业破产、职工就地解散。

唯有改革,才能破解。2016年,朝阳钢铁实施第一轮改革,使得企业扭亏为盈,解决了生存问题;2020年,朝阳钢铁启动第二轮改革,化解市场竞争力不足问题,促进高质量发展。

“没想到,我们这样的基层单位也能有这么大的决策权。比如,买什么煤、什么时间买,都是基层的采购员工说了算。每个礼拜,我们都要收集数据、核算成本。”说起权力下放,朝阳钢铁焦化厂厂长谭笑感慨万千。

数据显示,2020年,朝阳钢铁实现利润9.4亿元,销售利润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2.3倍;铁、钢、材成本进入行业前5名。今年一季度,预计实现利润3.2亿元,同比增长145.27%。

对此,朝阳钢铁原总经理杨旭介绍,朝阳钢铁对各级“拉车扛活的人”精准授权,下放机构编制、选人用人、薪酬分配、采购和副产销售决策等权力给厂长、工区长或项目团队长,下属“四厂三中心”自主经营,责任封闭,成为独立的内部市场主体,有效激发了内在动力。

“让拉车扛活的人有话语权,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有决策权。”杨旭形象地概括道。

在今年5月国资委组织召开的国企改革典型媒体见面会上,鞍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栗宝卿表示,三项制度改革是痛点、难点、堵点,改好了必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。前期,鞍钢集团已完成了顶层设计,形成“1+N”政策体系。当前,正在坚决抓落实,着力推动“五个新突破”。截至目前,鞍钢集团确定的76项国企改革三年改革任务已全面启动。

鞍钢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,2020年,鞍钢集团实现利润134亿元,创历史最好水平。2021年以来,鞍钢集团经营效益持续创新高,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202亿元,同比增长1477%,主要指标行业排名大幅攀升。其中,前5个月销售利润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。

鞍钢集团战略规划部高级经理刘琦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目前集团正全力推进“十四五”发展战略,重塑发展新格局,实现“十四五”期间“7531”的发展目标,即7000万吨级的粗钢、5000万吨级的铁精矿、3000亿级的营业收入和100亿级的利润。

绿色发展

走进鞍钢股份热轧带钢厂1780生产线,热浪扑面而来,轧机轰鸣作响。一块火红的钢坯在经过初轧、精轧之后逐渐延长,完成从板坯到板卷的蜕变。

全国劳动模范曲晓东是这条产线甲班的值班长。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生产线全过程实现绿色低碳生产,以前所谓的“三废”早已变废为宝,全部实现循环再利用。这就是鞍钢人眼里的“绿水青山”。

“九五”以来,鞍钢致力于创建清洁、环保型企业建设。通过加强工艺创新、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应用、对生产装备升级和节能环保设施改造,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升。

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,“做好碳达峰、碳中和工作”是今年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,“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,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。”

2021年5月27日,鞍钢集团总经理戴志浩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发布《鞍钢集团碳达峰碳中和宣言》。

宣言提出,鞍钢集团郑重承诺:2021年底发布低碳冶金路线图;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峰;2030年实现前沿低碳冶金技术产业化突破,深度降碳工艺大规模推广应用,力争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降低30%;持续发展低碳冶金技术,成为我国钢铁行业首批实现碳中和的大型钢铁企业。

“我们已经成立了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,下设技术组、规划组、碳交易组、碳资产金融组等多个机构,研究制订碳规划、碳达峰行动方案,积极布局氢冶金等前沿技术。另外,到2023年底前鞍钢还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,显著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。”鞍钢集团安全环保部总经理于洋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。

在于洋的办公室门边,挂着一幅矿区复垦规划图。作为我国最具资源优势的钢铁企业,鞍钢集团为恢复矿区生态下了大力气。曾经的荒山秃岭尘土飞扬,如今这里种满了梨树、枣树、杏树……夏日,微风袭来,果园一阵飘香。

截至2020年底,鞍钢矿业公司已完成鞍山区域生态恢复面积2000公顷,可复垦率达到95%。根据鞍钢集团发布的《鞍钢矿山生态修复三年规划2020-2022》,计划用三年时间,对9座矿山进行系统性的生态修复,完成治理面积为434公顷,种植树木340万株,实现矿区环境生态化、开采方式科学化、综合利用高效化、矿区社区和谐化目标,不断提升鞍钢矿山的“绿色颜值”。